抗击疫情 | 我们的援鄂日记

2020-02-19

      25号来到武汉,目前我在援助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担任临床一线医师工作,其病员包含孕妇、刚生产几天的产妇、妇科手术后、开颅手术后等发热的病人,病情较重,每天除了医疗和心理护理,还要给不便的病员喂饭和照顾,还有他们医务人员跟我说是他们生理和心理达到极限,看到身边的同事一个一个即将累倒的时候,你们四川援助的第一批由华西医院、省人民医院、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九家医院的医务人员及时的到来,使他们终于能够休息一下。

      2月12日是我来武汉工作的第19天,收了很多病人,很多病人也先后治愈出院,因为工作时间的不合适,没有和自己收的病人合影,今天正好是我收的病人康复出院,给她做出院指导,要求一定要合影留念,带疫情过后来成都看看,这是我们每位医务人员所愿意看到的结果,表示很欣慰,看到大家一个一个高高兴兴的出院。

     疫情就是一面照妖镜,照出人的丑陋和美丽,暴露生命的底色,是选择逃离、留守、放任和主动。

     十几年前,全国也是这样援助我们四川地震救援的,无论有多难,现在也是我们感恩和报答的时候,湖北、武汉加油!谢谢我的单位给我们前线医务人员的鼎力支持和关心,谢谢我的家人承担家庭的一切,也谢谢关心和帮助这次疫情的朋友们!


                — —省四医院驰援武汉医疗队队员付思雲

      红会医院六楼病房分发热二区和发热十二区,原来是骨科和儿科改建,由于新冠的施虐,全院都改成发热病房,六楼两个区共90张病床。

      戴口罩进入,测体温、脱外衣、洗手、穿工作服、戴手套、戴帽子、穿防护服、穿鞋套、戴护目镜、戴面屏、手消毒、检查穿戴……我们小心翼翼的一个步骤一个步骤的往下做,生怕漏掉哪一步,生怕哪一步没做好漏出了自己,大家相互检查确定穿戴好后我们上到了六楼病房。

      由于全身上下防护,可能还不适应,两个小时后,我有点头痛,以为是这几天忙碌没睡好的缘故,想到忍一忍下班回去好好睡一觉,我坚持着,接着是全身大汗,头昏头痛,恶心想吐,有点虚脱的感觉,我在护士站坐下来,头剧烈的痛,我想将头埋下来在护士站桌子上靠一会,伙伴提醒我不能将头埋下去,因为院感老师一再强调,穿好防护服进入病区,就一定不能摸自己了。我靠在椅背上,胃非常难受,伙伴们让我回宿舍休息,我看了看时间,正好十一点,离下班还有一小时,我想和大家一起,不愿当逃兵,头剧烈的痛,实在有点坐不住了,在伙伴的搀扶下,我离开了六楼病房,走下五楼,按照流程,一步一步的脱下一身的防护装备,不到五分钟,头居然不痛了,也没有恶心想吐虚脱出汗的感觉了,我才反应过来,原来是缺氧引起,回想起来和我高原有过的高原反应一模一样的症状,走出医院,我又满血复活了。              


        — —省四医院驰援武汉医疗队队员周洁                      

    武汉市协和红十字医院6楼隔离病房,因为我们的到来气氛显的有些缓和。医护人员穿着厚厚的隔离服两步并着一步迈,穿梭于科室的每个角落。

      目光锁定在一位有点胖胖的病人身上。包裹严密的护士站在他身旁,看了看手里的针又看了看病人,略感无奈的摇了摇头。病人右手拿棉签按压在左手手肘上,指尖缓缓的颤抖。据了解,因为病人肥胖,血管过于细小,又因为医护人员手上厚厚的手套,血管更加难以找寻。针刺下去,结果液体渗漏了,需要重新穿刺及采血。“他穿刺之前就非常的紧张,说以前每次输液都要挨个7、8针。”刚为他穿刺的护士有些许委屈的说道。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的夏鑫洁老师和任庆老师发现后默不作声的走到病人身前时,病人紧张的情绪还是没有消散。夏鑫洁老师负责安抚病人的紧张情绪。任庆老师为病人绑上压脉带,提示病人放松,握住拳头再松开拳头,并反复检查。经过一系列的前奏准备,在任庆老师的丰富的经验下,穿着厚厚的隔离衣,隔着面屏,带着三层手套,无论是静脉采血还是穿刺静脉留置针都是一针见血,干净利落。病人焦虑的情绪也在老师的娴熟手法中慢慢释怀开来。如阪上走丸般,轻松解决了问题。病人对两位老师感激不尽。

      夏鑫洁和任庆两位老师对病人嘱咐了两句,便转身离去。因为他们知道,前方还有不计其数的难关需要他们去攻克,一刻也懈怠不得。医院的走廊挺长,两位老师的影子也被太阳光拉的好长,看着两位老师的背影,眼眶不禁有些湿润。

      走廊的这头和那头连接的是爱与责任,所有奋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将带着这份爱与责任义无反顾的走下去。即使步履再沉重,身体再疲惫。因为,我们相信,走廊的尽头,就是黎明。                                                                                                                                                                                                                                                                        — —省四医院驰援武汉医疗队队员饶金台



     不知不觉来到武汉开展支援工作已经二十多天了,回想起二十六号第一天第一次走进红十字会医院的场景,现在依旧历历在目,在听完院领导的汇报,并且跟着各组组长随本院老师们去病区实地考察,由于5楼专供工作人员更衣的场地,在各位专家们的眼里已全部属于污染区,因为没穿防护服,没能进入病区了解更真实的情况,走出医院我的心情无比复杂,加上外面阴沉沉的天空,让人格外的压抑;来医院前的雄性壮志感觉像一下子焉掉的皮球,很是沉重,回到酒店的路上周洁老师也看出来我们每一个队员都心情沉重,回到酒店大家坐在一起,就像大姐姐一样对我们进行沟通及开导。

      随后我们便开始了紧张而忙碌的穿脱隔离衣训练,务必做到非常熟练,这样我们才能保护好自己,照顾、帮助更多的人,经过这段时间在6楼隔离病房工作,熟悉了红会医院的工作流程,虽然平时做的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但还是力所能及的做着本职工作,不给其他人添乱。

     但整个楼层因为我们四川援鄂队伍的到来气氛显得有些缓和,武汉的天气也是格外的晴朗,扫去了多日来的阴沉,正如我现在的心情一样。更加坚定、有信心、有能力、打赢这场战疫!加油武汉!加油中国!

                                                                                          — —省四医院驰援武汉医疗队队员夏鑫洁


      2月2日,我跟随四川第三批驰援武汉医疗队抵达武汉后,3-4日,我们在医务人员休息的酒店进行了培训。5-10日,我被安排在酒店做院感和后勤工作,负责对四川第三批援助医疗队126人入住的酒店进行感染的有效预防与控制,确保医护人员的安全。11号至今,我在湖北省人民医院病房工作,负责总务和院感工作。

      2月15日,武汉的天空下起了雨。由于我到医院时没有带伞,就索性把衣服上面的帽子戴上,顶着大雨跑进医院。突然有一个瘦瘦小小的女生垫着脚把自己的伞往我头上撑,一直把我送到我上班的那栋楼。还没等我缓过神时她就走了。她走的时候我才看见她的衣服都在滴水,而我的身上一点都没有打湿。之后我才了解到她是本院麻醉科的一名职工。瓢泼的大雨和着风,吹得人瑟瑟发抖,而此时的我只觉得心里温暖。        

                                                                                              — —省四医院驰援武汉医疗队队员佘沙


  到武汉后,培训了两天,我们上岗了。武汉协和肿瘤医院的一线,我们省四医院的10位医护人员与病人一起抗击病毒。

      刚开始不太熟练,第一次穿脱防护服用了很长的时间,相当精细,不容忽视。在病毒面前保护自己,就是为了救治更多的病人。每次穿完防护服后,组长还要在一一检查一次,董桂英作为组长,认真,细致,负责,让我们觉得,不怕,有她在。最后院感专家还要重复的对每个人再检查一遍,确定都穿戴好,才能进隔离病房。这些天,在组长的指导和带领下,我们小组的人员在处理工作,协调病人已能较前熟练。

       一天,我推着空气消毒机到91-93床病房消毒时,一位阿姨拉着我问:你们是哪儿的,谢谢你们了……一句谢谢,感觉所有的都是值得的,都是欣慰的。我告诉她我是四川的,她激动地说:老乡,我也是四川的,你们在,我就不怕了!当时她的眼泪已在眼眶里打转,我……也快忍不住了。

      治疗护理病人时,很多患者表现出紧张,害怕,担心,而我们要做的除了治疗外,还要开导、关心他们。91床92床是母女俩,母亲表现的很紧张,一戴上氧气管就觉得自己病情加重了……女儿也跟着紧张,告诉我,我妈妈一紧张我就睡不着,我看了下时间,当时是凌晨四点多。我一边安慰婆婆,一边为她测量血压和氧饱和度,指标均正常,最后婆婆才放心的睡觉了。

      一次次的巡视病人,一次次的用实际行动帮助他们,关心他们,让他们明白我们和他们风雨兼程,同舟共济,轻轻松松的接受治疗。

到武汉已有一周,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都让我们感动不已,也更加坚定来这里的初衷,更有决心,战胜病毒,还武汉一个春意盎然,生机勃发的明天。

                                                                                             — —省四医院驰援武汉医疗队队员杨洁